鸡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,但不少人对鸡蛋的存放和食用存在误区。快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!
大家从超市买回鸡蛋后
直接会把鸡蛋乱放到冰箱中
其实鸡蛋的储存也是有讲究的
大家买回鸡蛋后,放进冰箱时要大头朝上,小头在下,这样可使蛋黄上浮后贴在气室下面,既可防止微生物侵入蛋黄,也有利于保证蛋品质量。
放置过久的鸡蛋,尤其是外界温度较高时,蛋白黏液在蛋白酶的作用下会慢慢脱去一部分水分,失去固定蛋黄的作用。这时如把鸡蛋横放,由于蛋黄比重比蛋白小,蛋黄就会上浮,靠近蛋壳,变成粘壳蛋。所以鸡蛋不宜横放保存。
挥发性物质如葱、姜、辣椒等的强烈气味会通过蛋壳上的气孔渗入鸡蛋中,加速鸡蛋变质。
从冰箱中取鸡蛋时,需要多少便取出多少,不要将所有鸡蛋一并取出。因鸡蛋取出后在室温下会“发汗”,小水滴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会很快透过蛋壳深入蛋液内层,细菌易于感染鸡蛋。
存放鸡蛋前,不要弄巧成拙,看着鸡蛋表面的污垢,把鸡蛋洗了一遍。殊不知,这将破坏鸡蛋原有的保护膜组织,加速鸡蛋变质。所以,保存鸡蛋之前不要清洗鸡蛋表面,可以用保鲜膜覆在鸡蛋表面。
在没有条件冷藏鸡蛋的时候,可以使用凹下去的专门存放鸡蛋的物质,能够独立隔离鸡蛋,防止细菌感染和鸡蛋碎裂。如果没有这种专门存放鸡蛋的东西,可以使用纸或布制作成这种模型。
鸡蛋变质的时间与存放时的温度、湿度紧密相关
在我国北方,夏季在室温下存放30天~35天、冬季在15℃以下存放40天~50天,一般不会变质。
在温度高和潮湿的南方,保存25天~40天就可能变质。当温度高于25℃时,鸡蛋变质腐败的时间将明显缩短。
鸡蛋的生产日期是指鸡蛋被母鸡产出的时间,而非出厂日期或包装的时间。越新鲜的鸡蛋质量越好。
传统观点认为鸡蛋黄含胆固醇高,是直接造成人类发生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及脑中风的罪魁祸首。所以,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敢吃鸡蛋黄。
鉴于鸡蛋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A、B2、B6、D、铁、钙、磷等营养成分,专家认为,老年人每天吃1至2个鸡蛋(包括蛋黄)是有益健康的,当然,也不宜食之过多。
我国民间有用红药水把鸡蛋染红以示喜庆的习俗。红药水又叫红汞,属外用消毒药,不可内服,因内含有毒的汞。
除了鸡蛋的存放和食用之外
这些的误区你也应该知道
误区一
▼
等鸡蛋自然冷却后再剥壳
吃煮鸡蛋时,大家都会等到鸡蛋自然冷却后再剥壳。这样不仅十分难剥并且蛋白会残留在壳上。其实将煮好的鸡蛋放入冷水中,就不会出现这一现象啦!
误区二
▼
鸡蛋煮的时间越长越好
大家可能会认为鸡蛋煮的时间越长越好。其实鸡蛋煮的时间越长,蛋黄中的蛋白质会更让人难以吸收。煎鸡蛋时也是这样喔。
误区三
▼
在碗边敲破鸡蛋
用碗边缘敲破鸡蛋是大家的一个习惯,但是这样蛋壳会很容易掉入碗中。建议大家往灶台上磕一下,再倒入碗中喔。
误区四
▼
蛋壳颜色越深,营养价值越高
其实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“卵壳卟啉”的物质决定的,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!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,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。
误区五
▼
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
其实,豆浆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相结合,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,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。
误区五
▼
吃生鸡蛋营养高
事实上,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,容易引起细菌感染,而且并非更有营养。
图文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