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受多变的气候影响,很多地方的养殖户反应河蟹吃料不理想,不管是投喂小鱼、粗饲料还是商品饲料,河蟹都不怎么吃,草上、周围浅滩处及料台上有大量剩饵,造成浪费,败坏水质。其实这种情况经常发生,往往跟水质、天气及河蟹本身的代谢能力有关。河蟹为杂食性,光靠吃池底的腐殖质、螺蛳、水草等动植物就能存活一段时间,因此偶尔不上来吃料不必担心,但若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。
笔者通过调查走访,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原因。
1.螺蛳过多。清明时节螺蛳投得过多(600斤/亩以上),一方面导致水质难肥、透明度极高,光照过强。河蟹天生惰性、惧强光,长时间伏于水底,活动量少,觅食行为减少;另一方面螺蛳前期繁殖导致中期底部有大量螺蛳(特别是幼体皮脆肉嫩,蟹喜食),相比于传统精粗饲料河蟹更爱吃螺蛳,因此出现不吃料的情况。
2.水温低。今年前期气温较低,池塘水温相应也较低,且持续时间长,河蟹新陈代谢能力差,蜕壳较同期稍晚,并且长时间在低温水体环境中,活动量大大减少,导致食欲不佳,吃食减少。
3.青苔过多。水草上及四周浅滩处有大量青苔,导致饵料投下去后河蟹却摄食不到。河蟹活动范围受限,体质差及规格小的河蟹进了青苔丛往往就出不来了。
4.水草过密。许多养殖户水草种植量过大、过密,导致饵料投不下去,大多投在上层水草上,河蟹有抱食习惯,需要遮蔽物,这样投喂于水体表层(上层水草)的饵料蟹吃不到。
5.应激反应严重。最近天气十分不稳定,冷热交替,加上前期水位浅,水温、pH波动大,导致河蟹应激反应严重,活动多,将水搅浑,而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河蟹很少摄食。
6.水体及生理性缺氧。今年由于低温光照弱,水草活力不强,水质较浑浊,缺氧现象较多。水中杂质、丝状藻等附着于河蟹鳃部影响呼吸,同时大量残饵导致亚硝酸盐偏高,造成河蟹生理性缺氧而影响吃食。
7.肝脏病变。由于部分河蟹苗种质量差及温度低、药残重、缺氧、营养不足等原因,导致蜕二壳后部分河蟹肝脏开始病变,出现花肝、白肝,导致蟹蜕壳不遂、拉脚现象频繁。肝脏出现病变的河蟹摄食量骤减,会长期伏于水草下及底部不动,时间一长,必然伤亡。
针对河蟹吃食差的几点建议:
1.螺蛳分两次投放,清明一次、芒种一次,每次投放量控制在300~400斤/亩。
2.保持水体肥度,缓解温差,维持溶氧。
3.池中草过多过密要及时去除,疏通草路,但坂田及周围浅滩处要保持合适的水草量,方便河蟹摄食。
4.定期使用改底类产品(水质浓稠的建议用强氧化性底改),减少底部耗氧因子,防止毒素蓄积。
5.可在饵料里定期添加多维、诱食剂等,提高河蟹食欲,保护肝脏,增强抵抗力。
南京仕必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杨峰
版权合作,请联系:zhouyx@ffrc.cn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!
诚邀您投稿,爆料,投稿请注明发布平台,如想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,请注明“微信公众平台”字样。一经采用,即付稿酬!稿酬由基本稿酬+点击率稿酬组成,欢迎来稿!投稿网址:http://kxyy.fish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