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到庐山辜负目,不食螃蟹辜负腹.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
诗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是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

要说古代名人大家中,

谁的综合素质最强,

苏轼排第二,恐怕没人敢坐第一。

他不仅有传颂千古的名篇,

举足轻重的文坛地位,

他还是一位大吃货

在今天,中国有两道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菜,

一直深受食客们的喜欢,

那就是“东坡肉”和“东坡肘子”。

这都是因苏东坡而著名,

也可侧面证实了他是一名吃货的事实。

此外,苏东坡还是一位嗜蟹如命的人。

在穷困潦倒之际为解蟹馋,

居然做出了以诗换蟹的笑谈:

“堪笑吴中馋太守,一诗换得两尖团。”



从古至今,喜爱大闸蟹的名人不胜枚举

有多位名人诗句为证:


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莱,

且须饮美酒,乘月醉高台。

——李白


旧交髯簿久相忘,公子相从独味长。

醉死糟丘终不悔,看来端的是无肠。

蟹肥暂擘馋涎堕,酒绿初倾老眼明。

—— 陆游


由此可见,喜欢吃大闸蟹的古代名家

不仅仅只有苏轼这位大吃货。

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大闸蟹?

一位网友描述的非常到位:

大闸蟹有多味。

蟹肉一味,蟹膏一味,

蟹黄一味,蟹子又一味。

而蟹肉之中,又分“四味”:

大腿肉,丝短纤细,味同干贝;

小腿肉,丝长细嫩,美如银鱼;

蟹身肉,洁白晶莹,胜似白鱼;

蟹黄,妙不可言,无法比喻。

而蟹子曝干后则是海鲜珍品,

为海鲜第一味。

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,

吃蟹的历史。


第一个去尝试食用的人都是伟大的,

诸如像第一个吃西红柿的罗伯特、

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巴解将军。

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:

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,

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?

早在几千年前,

中国古代就有巴解将军带领部下治水时

遭遇螃蟹的“阻拦”,

后选择用火烧这些螃蟹,

但是烧完之后发现

这些烧红之后的螃蟹十分诱人,

于是在巴解将军的带领下

勇敢的将这些螃蟹做了腹中餐,

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最早吃螃蟹的人。

但是第一个因吃螃蟹而出名的人

却非巴解将军,

而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刘承勋,

在当时,他一见到螃蟹就会挑那种圆壳螃蟹

撬开后吃蟹黄。

在当时就有人问他,蟹黄好吃吗?

大家都吃蟹鳌,你为什么独爱蟹黄呢?

刘承勋回答道:

十万个蟹鳌也比不上一个蟹黄。

正是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,

刘承勋也因此得了个外号“黄大”。

在南北朝、晋朝等时期,

大多数人都是吃蟹鳌的,

晋朝的酒鬼毕卓就说过:

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

拍浮酒船中,便了一生足矣。

当时的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,

蟹鳌这个东西,直到终身,

一天也不能忘怀。

据说李渔一天能吃掉二三十个螃蟹。

李渔通常在夏季就开始攒钱,

专门用来在秋季买螃蟹吃,

他对螃蟹的痴狂无以复加,

他称秋天为“蟹秋”,

还要备下“蟹瓮”和“蟹酿”,

来腌制“蟹糟”。 

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三位食蟹名人,

巴解将军是第一个吃蟹的勇士,

刘承勋是独爱蟹黄的“黄大”,

而李渔则是最会吃蟹的人。



隋朝时期,有一道名菜叫“镂金龙凤蟹”

据《清异录》记载,

此菜是在糟蟹、糖蟹的壳上面贴上

用金箔刻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而成。

相传,这一奢侈的名蟹菜肴,

是隋炀帝所创。

到唐代,糖蟹更受欢,后此蟹菜为贡品。

黄庭坚曾写过:

“海馔糖解肥,江醪白蚁醇”的诗句。

苏舜卿也说:

“霜柑糖蟹新醅美,醉觉人生万事非?

皇帝爱江山,爱美人,也一样爱美食。

大闸蟹得宠,也有了后面大闸蟹地位

一直处于饮食行列比较名贵的菜色。

是不是也很有意思?



到了宋朝,除了苏东坡喜欢吃大闸蟹,

还有一位更加有名的人,

他就是宋仁宗。

民间流传的“狸猫换太子”中的太子

就是指宋仁宗。

宋仁宗是宋朝爱吃大闸蟹的大腕,

据司马光叙述,

宋仁宗打小就爱吃大闸蟹,

一顿不吃就馋得发慌,

一吃起来就刹不住车。

由于他大闸蟹吃得太多,

太没有节制,最后吃出毛病来了。

众所周知,大闸蟹是好东西,

但是性寒,不宜多吃,

吃多了会得“风痰之症”。

那时候宋仁宗还小,还没有亲政,

真正掌权的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刘太后。

刘太后见小皇帝吃大闸蟹吃坏了身体,

当即发下懿旨:“虾蟹海物不得禁御!”

这下可把宋仁宗给馋坏了。

这时候另一个皇太后看不下去了,

她就是刘太后的好姐妹、

亲自抚养宋仁宗长大的杨太后。

于是她“常藏而食之”,

经常从秘密渠道弄些大闸蟹给宋仁宗吃。

 宋仁宗长大以后,对杨太后很感激,

对刘太后却心怀怨恨。

他为什么要怨恨刘太后?

一半是因为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太长,

使他只能当一个傀儡;

另一半就是因为刘太后管他管得太严,

不让他吃大闸蟹。

哈哈,终于让你又解开了一个迷吧!



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,

以宫廷最为精雅。

明代宫廷时兴吃蟹。

据明代美食书籍记载,共有

锤、镦、镊、斧、匙、叉、刮、针8种,

蟹八件因此得名。

后来剪刀代替了针食蟹工具被发明之后,

每到金秋时节,品蟹除了饮食享受上的追求,

更具有了仪式感和文化意义。

到了清朝,阳澄湖蟹早已名闻全国。

据宣统年间《信义镇志》记载:

“蟹出阳澄湖者谓之湖蟹,

其特色是金爪黄毛、青背白肚,

重斤许者味最美。”

清朝花瓶上也有蟹的图案,

寓意非常好,富甲天下。

清中期的青花蟹盘,

也说明蟹在那个时候的闻名度。

清朝李渔更称螃蟹:

“已造色、香、味三者之极,

更无一物可以上之。”

清朝美食家张岱被喻为最会吃螃蟹的男人。

张岱认为,“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,

无他,乃蟹”。

不加任何佐料就吃全了五味,

已经是登峰造极了,说这样的人最会吃蟹,

他人岂敢有异议?

当然,如果有人吃出了其它味道,

一定是螃蟹不新鲜。



追本溯源,大闸蟹的传播史,

大致路径是由江南至港台,转道回内地,

由南方到北方,慢慢燎原。

大闸蟹一直是江浙沪一带流传的地方美食。

看清人笔记,

凡是提到大闸蟹的一般都是江南文士。

到了民国,大闸蟹开始在上流社会中流传,

那时上海成为移民城市,

各路人马聚集上海滩,

黄金荣、张啸林、杜月笙并称“三大亨”,

杜月笙特别讲究做人,说人生要吃三碗面:

体面、场面、情面。

在秋冬设宴时必上大闸蟹,

因为宴席有了这一上海特产才算得上体面。

大闸蟹名声暴起是在香港。

解放之后,众多上海名流显贵移居香港,

大闸蟹就从寻常吃食成为思乡之物,

每到秋季,睹物思人,遥想当年胜景,

已如明日黄花,唯有这大闸蟹可解相思。

当时的运输并没有现在发达,

大闸蟹运抵香港台湾,死伤过半,

自然价格上涨,又被各路名流追捧,

一时间,大闸蟹成为港人眼中的尊贵食材,

人人以吃蟹为贵。

具体大闸蟹风潮传播到北京,

已经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。



不到庐山辜负目,不食螃蟹辜负腹。

亦知二者古难并,到得九江吾事足。

庐山偃蹇坐吾前,螃蟹郭索来酒边。

持螯把酒与山对,世无此乐三百年。

时人爱画陶靖节,菊绕乐篱手亲折。

何如更画我持螯,共对庐山作三绝。

——苏轼


能吃者得到一份暖胃的享受;

会吃者找到一份心的平静。

祝大家都成为一个幸福的吃货!


END

·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 ·

欢迎转发朋友圈。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