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胎换骨的决心 天马行空的想象——辽之味《幻化》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
辽之味——幻化


变化,是宇宙永恒的规则,当然也属于食物。七月,辽西古城兴城正处在旅游旺季,老城墙在迎来送往中,静静伫立。不远处,有持续的嘈杂试图打破这种平静。


夏日婚宴,前厅人声鼎沸,后厨更已接近沸腾,于国民有些紧张。他是宴席的总负责人,十几道菜的组合,几十种食材的口味交织,都在这张菜单上。于国民不能怠慢,他得拿出绝活来。



焖子蒸得成功,于国民松了口气,这一仗打得还算漂亮。越是经验老道的师傅,做起东西来越是慎重。在不远处的红螺岘镇,做干豆腐做了30年的蒋宝庆、商明艳夫妇,还是会有不自信的时候。

 

专心于滤出的豆浆,老爷子默不接话。点卤也是他的活,卤水中的酸性物质使大豆蛋白质团粒聚集到一起,搅拌出脑后,老伴才正式出手。一层豆脑一层纱,旋紧的丝杠挤压排出多余的水分。固定大小的木匣,长短合适的挡棍,这是干豆腐制作者发明的完美助力,传统工具吱嘎作响,见证着大豆转化后的新生。

 

干豆腐干爽细腻,张张分明,大豆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转化中,香味早已被压实在以毫米计量的柔韧薄片里。干豆腐味香而不放肆,不抢不夺、低调而宽容的属性,让它在辽菜的烹饪中用之甚广。


 

在中国,所有地方的人都固执地认为,自己家乡的豆腐最好吃,蒋宝庆对老伴的手艺同样有着固执的自信。中午,商明艳炒了一道家常尖椒干豆腐,她心里知道,老伴上午比自己辛苦得多。


 

虹螺岘镇的干豆腐生产早已实现了机器流水化作业,商明艳的木匣则记录了一份纯手工的朴拙和缓慢,在这个时代,这是很奢侈的事情。在辽宁人的饮食文化中,奢侈,从不意味着食材的高档珍稀,而是人们愿意为美味生出的思索,和付出的时间。


当风有了一丝凉意,秋天便近了。腾腾热锅中煮的是当年猪的猪皮,于秋季上市。厨师郑有斌将猪皮煮至打卷,片去浮油,降低肥甘感。

 


掌握了胶原蛋白析出和凝结的秘密,川娃子郑有斌如今已经成了东北皮冻最好的制作者之一。高频率晃刀切,锯齿状的截面使夹取不会打滑。


苦味和美味,神奇地相融在这道冻里。原料,是这种外形可爱的果实——橡子。刘勇将五份水和一份橡子粉混合加热,随着温度的升高,浆液变浓,颜色变深,一个个大泡上浮爆裂,像要发出蜕变前激动的呐喊。


等到浓浆呈现富有光泽的焦糖色时,只需常温放置四小时,其中的淀粉自然凝结成冻。橡子冻切片后拌入蔬菜,以及朝鲜族酸甜辣口味的调料,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,残留的苦味继续得到消减。


 

从不能吃到能吃,再到好吃,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,都源于对自然的珍惜和敬重。气温继续下降,北方的秋含蓄而匆忙,粮食的丰收却见证了时间经过。这里是盛产粗粮的辽宁朝阳,人们想着法儿要把粗糙的东西做得精细、好吃,于是便有了这道传统面食——格饾子。


朝阳电视台的一期美食节目正在拍摄中,民俗学者魏德广老师是他们的顾问。朝阳本地的传统美食一直是魏老师的研究重点,60多年的味觉记忆,被他写进了散文,写进了诗。



人的双手能唤醒食物的灵性,机器做不到。面揉好后加入盐水,水吃进去,再加,直到成为糊状,每天,夫妇俩固定做25斤面,不多不少出240个碗坨,这些数字,就是他们28年的时光。



冰层已经冻得超过二十厘米厚。河蟹养殖户张海涛家的妻子将螃蟹的嘴和腮剪去,刮出蟹黄。她要做的菜叫螃蟹豆腐,叫是这么叫,跟豆腐却没关系,是纯纯的螃蟹做成的,她得剪上30个螃蟹,才能出一份。


放眼辽宁,不论贫瘠与否,不管丰富或者单调,甚至是从不可能到可能,从无到有,人们创造利手的工具,也借力自然的宽阔,用想象力改变食物本身样貌的同时,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图景。


 

变化,是宇宙永恒的规则,当然也属于食物和人。走过炎夏、金秋与寒冬,辽宁人带着对自然的深沉情感,将一个个灵感化进食物,也埋进泥土,等待着春天的来临。



辽宁卫视《风物辽宁》

辽之味——幻化

5月8日晚17:50 即将播出 敬请期待!
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